附录 令人向往的珠三角

(1)珠海

如果选择乘船去珠海,过了伶仃洋,就会看到香炉湾上一尊8米多高手持明珠的“珠海渔女”雕像。这座雕像蕴藏着“珠海”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仙女,被美丽的香炉湾风光迷住了,并与当地一位朴实憨厚的打渔青年相爱了。于是她扮成渔女下凡到人间,以100多颗明珠作为定情物送给渔郎。这时,突然风雨大作,从海底钻出一群妖魔鬼怪,杀死了渔郎。仙女奋勇迎敌,力战群魔,终寡不敌众,以身殉情,手中的明珠散落在海中,便成为今天伶仃洋至珠江口外海上100多个岛屿。

美丽的故事伴随迷人的风光,塑造了浪漫的海滨之城——珠海。

作为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珠海自然成为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虽然,在五个经济特区中,珠海总会被拿来与深圳做比较:在过去30年里,珠海的GDP增加了210倍,但在珠三角市中却处于垫底的位置。目前,珠海全市的GDP也不到深圳的1/8。但是,珠海的城市化发展却实现了“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的兼容”。

2010年8月25日,在“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理论探讨会”上,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在痛斥城市化弊端时就肯定了珠海的城市化路径,他说,“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都是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什么CBD什么总部经济区,不少城市都要搞什么现代国际一流的大都市,城市化同质现象严重,甚至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名城,都被以现代化名义破坏掉了。珠海不是做了理论的论证、模拟的论证,而是给我们做了一个样板,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样板表明,不一定非得对生态环境进行逆治,是可以进行顺治的。”

尽管,前30年经济发展遭遇尴尬、压力、波折,珠海还是将它的“特”予以继承和发展,即“决定以工业为主,兼营农业、旅游业、房地产等,综合发展。而且要求,工业发展要吸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且无污染的项目,严格把关。”

当年,因为这条路径“曲高和寡”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才使得珠海一直“默默无闻”。但是,这条路也为珠海保留了宜居的青山绿水,在这样的环境里,珠海正在酝酿30而立的新起步,重新“上天入海”。

“上天”,即推进中航通飞项目,全面加快航空产业园的建设。“入海”就是在珠海西南部的高栏港,投资443亿元建设产能千万吨级的中船海洋工程即修造船基地、中海油南海天然气陆上终端项目以及总投资25亿元的玉柴发动机。这态势正是为了达到珠海的新目标,“珠海将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

同时,有数据显示,珠海2009年和2010年正在或将投资3169亿元搞好基础性“十大重点工程”建设,这一数字超过了改革开放30年珠海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广珠铁路、沿海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广珠轻轨等曾经困扰珠海的地理与交通问题都被重新提上议程寻求突破。而由于有重大项目“上天入海”等引领,5年后珠海的GDP可达2500亿元,比现在增长一倍。(《易阔财经》)以此“达到2020年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实现在珠三角地区人均首位、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社会公平的发展目标,成为广东发展新的增长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到2040年,把珠海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创新城市和港口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成为活力实力魅力兼备的理想之城,以生态文明新特区的面貌引领特区发展潮流。”珠海市委书记甘霖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所言。

在战略目标之下,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也第四次扩容正式扩大至全市。在这样的城市架构空间里,珠海将升级为“一条主轴(情侣路-珠海大道)、两大板块(东部、西部)、三区一城(香洲核心城区+横琴新区+西部中心城区=新的主城区)、若干组团(与产业园区向配套的城镇组团)”的城市新格局。

珠海,生机勃勃,在三十而立之年打算迈开腾飞之脚步。

而且,最可贵的是这个城市的发展与城里的人们是密切相关的。正如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韩庆祥所言:“最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就是珠海所走过的路,是适度超前发展之路,是低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是珠海人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之路。这种发展之路,体现了珠海经济特区的‘特’与‘新’。”还有,著名城市经营策划人王志纲所说,“当一个地方乌烟瘴气之后,有钱的人就会把自己的卧室和客厅搬到珠海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

所以,当珠海经济再次腾飞,前三十年所保留的优美自然环境将成为它重要的王牌,也会是追求“工作与生活并重”的人的首选。

(2)东莞

东莞,是广东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当年,著名的“虎门销烟”就发生在东莞。

东莞地理位置优越,北距广州59公里,东南距深圳99公里,距香港140公里。

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过去三十年,东莞也制造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东莞模式”:港台资本、设备(附着一些工业技术)+东莞土地、厂房+中国内地农民工+香港(后来还包括深圳)进出口通道+欧美日市场(现在是全球市场)。核心就是承接香港、台湾的产业转移,为欧美企业做贴牌。这种模式在顺境下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步形成了电子、机械、服装、玩具、家具、制鞋等八大支柱产业。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莞得益于这条经济模式而成为了广东“四小虎”。然而,这条模式在过去30年里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不得不在30年的时间里逐步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双转型。

从东莞的产业布局看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其突破口。赛迪顾问总裁李峻博士说,“电子信息产业对工业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其转型成败对于东莞产业走向至关重要。”李峻也分析出,“东莞信息产业的升级将主要遵循两个方向:一是由产业中下游向产业上游延伸。例如,由重点发展电子加工类产业,转向力推IC设计等上游产业;二是,积极发展新型产业。”

在这样的“纲领”下,松山湖工业区也就成了东莞产业升级的“试验田”。

松山湖工业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已取得卓著成效。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年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称号,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部省市共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试点计划”,2007被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开发区”。而松山湖创业园2005年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留学人员创业基地”称号,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截至2010年9月,松山湖已经引进了以华为、宇龙通讯、生益科技、易事特、新能源、漫步者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先进制造业项目,以及以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法国全国皮革与鞋类质量检测中心、中鼎检测、志鸿科技等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项目。不仅如此,松山湖产业园还积极培育战略型的新兴产业,例如,引导世界第二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商——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电动汽车,扶持全球第四大UPS电源制造商——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传统电源的基础上进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

通过松山湖高新产业园区的拉动,东莞试图将“东莞制造”的品牌叫的更响。同时,为了信息化产业升级提供人才资源储备,松山湖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例如,“凡是享受东莞市政府优惠补贴的高科技人才,松山湖开发区还将给予一倍的奖励和优惠。”

在经济上找到“起飞点”时,东莞也在谋求“莞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东莞一直深谙“路通才能财通”之道,所以,城市交通建设也一直是东莞的重头戏。2008年,东莞的公路密度就已经达到162.3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的1.6倍,而目前已经基本实现10分钟上高(快)速路、市内半小时生活圈。

在打工仔、“新莞人”居多的东莞,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2009年《东莞市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公办学校学位,按照新莞人父母的积分情况,从高到低安排其人子女入读,并提供与户籍生同等待遇的完全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共有46.9万新莞人子女在莞接受义务教育,占全市中小学学生的总数67.6%,其中有12.3万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全年市镇两级财政共为新莞人子女就读投入10亿元,并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非本市户籍借读生书杂费,免收2.3亿元。

在社会保障机制下,推动农居民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发展,从2010年起市镇村三级逐步投入43.4亿元,使59万名原农居民参保人员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享受职保养老待遇。

东莞在危机下的转型得到了相应的“回报”,《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东莞升至第15位,在人才本体、主要产业本体、创新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的竞争力,东莞均居前十,特别是主要产业本体高居第二。在生活环境的一些子项目上,东莞表现也非常抢眼,其中居住条件居全国第一,出行设施居第五、保健娱乐居第三。

一位专家更是评价东莞“相比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东莞的房价相对还是比较便宜的。东莞的出租屋很多,容易租到价廉物美的房子,另外,政府今年来也建设了大量保障性住房,居住条件是不是第一不敢说,但处在全国前列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

东莞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下乘势而上,在转型中发展会无可限量。

(3)佛山

提到佛山,自然让人联想到武术之乡,这里确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经出过黄飞鸿、叶问这样历史名人。

然而,如今的佛山却不再是那个简称“禅”的小地方,2002年时,在囊括了面积为1150平方公里的南海以及顺德、三水、高明三市后,挟一市五区的大佛山实现了“城市合并”,一跃成为广东第三大城市。

选择佛山作为区划调整的对象可谓是一次历史的机遇。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副处长陈杰认为,“珠江口东西两边各有4座城市,但东岸的发展远远快过西岸。在珠江口东岸,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人口密度已经非常高,产业结构已从当初的初级加工为主变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开始进入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而西岸人口密度还不高,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资源整合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必须快速进入做大经济发展总量的阶段,这就需要有一个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来带动西部的发展。而在西部的4座城市里,佛山的经济实力最强大,基础最好。”

在这段论述里,佛山的优势呼之欲出,首先,区位优势——佛山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同处最具经济实力与发展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区中部,所以,两者正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另外,佛山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市场发展的机制,它是最先进行国企改革的城市,民营经济占了80%以上。

2007年时,佛山的经济增速达到19.3%,超过海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在全国城市经济排名中位列第11名,稳居广东第三。2008年底,佛山甚至跃居广东GDP3000亿城市俱乐部的四名成员之一(其他三名包括:广州、深圳、东莞)。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3月25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佛山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九,一举超过高雄、澳门、新竹、基隆。截至2010年,佛山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美元,意味着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佛山产业结构进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的阶段。

在“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中,佛山入围的企业就占据了60个,其中近9成都是民企,像美的、格兰仕、科达机电、昭信、国星光电、陈村花卉世界……这些佛山曾经的制造业大户,正踩着新兴产业经济的节拍,在国内外产业格局变革中,从完成原始积累,到感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并且从高端环节切入产业高点,从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赢得主动权。

转型,成了佛山本土企业的共识。企业的转型折射的是佛山本土企业商业思维的变迁,从制造为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蔓延,或进入新兴的领域,完成企业华丽转身而继续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完成自身财富的积聚,也促使“佛山制造”向“佛山创造”乃至“佛山服务”的提升。(《南方日报》)

“区划调整前,佛山辖区内有各类园区近90个,经过整合,现在佛山的7大重点工业园区、26个专业镇及若干个专业市场形成了新的发展合力,家电、陶瓷、纺织、光机电一体化、汽配、金属材料加工等产业有力地支撑着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佛山市外经贸局局长罗悦棠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一方面,佛山经济在冲刺,另一面,广佛经济圈的融合也在不断加速。

2010年11月3日,广州西朗至佛山魁奇路的首条佛山地铁即将试运营,这也将成为我国首条全地下的城际地铁。广佛地铁西起佛山魁奇路,东至广州,全长32.2公里,共设21座车站。11月起开通的是首通段西朗至魁奇路,共14个站点。从西朗至佛山魁奇路全程只需40分钟,其中,西朗至佛山祖庙只要半小时。这意味着广佛已经基本形成了半小时时空圈。票价方面,继续沿用广州地铁的按里程收费模式,从西朗至魁奇路全程6元,从西朗至祖庙票价4元。(《新快报》)

对于佛山而言,如果在利用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产业之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会是一个“朝阳之地”。同样,转型也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对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求职者而言,佛山无疑是最好的“后方根据地”。

(4)江门

江门是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2002年江门荣膺“国家园林城市”。

在江门新会区生长着一片榕树林,上万株树须根盘结,枝繁叶茂,是当地的著名景观。这片面积有15亩的榕树林,是由一棵榕树在几百年间通过主干生发的气根落地扎根繁衍形成。

目前,江门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和老榕树的生长就颇为相似,即一方面依托老树不断生发新的枝条,培育新兴产业,另一方面稳固主干的根基,做大主导产业,形成了“榕树效应”。(《经济日报》)

截止2009年,江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金属制品、化纤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超400亿元,拥有1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4个中国名牌和13个中国驰名商标,10多个产品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些产业集群中,不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影响力,以摩托车产业为例,江门市拥有16家整车生产企业和300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2009年摩托车整车产量达到414.16万辆,约占全省产量的一半,全国产量的1/6,摩托车整车出口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1%,已成为全国瞩目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基地和成长最快、最具影响力的摩托车板块。同时,江门生产的中高档五金卫浴产品,六成以上出口,内销部分的市场占有率则高达50%。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构成了江门市“经济榕树”的主干,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会不断的要求企业创新,要求产业结构的创新与调整。

2010年10月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其中,江门被明确要求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发展轨道交通设备、汽配、船舶配套等先进制造业和以旅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绿色光源产业。

绿色(半导体)光源(LED)产业将是江门近年着重培育的一棵“新树”,而此LED产业基地也会使得江门成为“中国光谷”。

目前江门市现有LED生产应用企业100多家,相关联企业1000多家,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速超过30%,2009年全市绿色(半导体)光源产值100多亿元,约占广东全省的1/6。并且,江门市计划用5-6年的时间,投入人民币20亿元,把LED产业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500亿产业规模,成为国内重要的LED产业研发、检测、生产基地。(《中国新闻网》)

除了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外,江门还试图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为基础,升级培育新的产业集群;通过广东省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项目等一批大型装备制造项目打造以交通运输设备和清洁能源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加上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金融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三箭齐发”的新局面。

江门,虽然在珠三角中显得很不起眼,却也找到了未来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算是中小型城市中较为有潜力的一个。对于珠三角的就业者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5)惠州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23.6千米,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惠州市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也是著名侨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惠州由一个农业边陲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工业化的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08年惠州市宏观经济数据GDP达到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跨入全国一类重点城市行列。目前,惠州日益成为华南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在广州和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掀起“逃离”情绪之时,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就在与网友交流时高调表态:惠州敞开心怀,欢迎一线白领来惠州发展。

惠州到底有怎样的优势,才敢大声发出这样的邀请?

首先,基于珠三角城市本身的转型——“化九为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顺德、珠海、惠州、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整合成为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点带面推动珠三角一体化。惠州加快了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年票制、惠州机场复航等交通建设,力图实现珠江东岸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从2010年底开始初步建成“五横四纵三支”的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惠州将初步建立适度超前和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江时报》)2009年,东莞与惠州已经开通了2条跨市公交线路,而惠州计划是开通3条莞惠,5条深惠共8条跨市线路。也就是说,惠州与深圳、东莞三城之间的空间距离将会不断缩小,并且日趋同城化。

其次,由于深莞惠三市的产业结构差异大,所以,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强。“深莞两市经济比较发达,面临着产业升级压力大、产业转移任务重等问题。惠州有交通、产业、资源、环境、成本等优势,是承接深莞产业转移,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惠州市常务副市长黄仕芳说,惠州将重点承接包括电子信息业、珠宝业、新型材料行业、服装业等产业的转移。(《经济观察报》)

深圳著名的汽车品牌比亚迪自2006年开始,就已经逐渐投资惠州。当年,比亚迪向惠州大亚湾产业园投入60亿经营手机零部件、充电电池、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而惠州的这个研发基地是比亚迪深圳、西安、上海、北京等9大生产研发基地之一。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认为,“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邻近深圳总部的生产基地,产品也需要大量出口。大亚湾拥有深水良港,交通便捷。综合多种因素,我们认为惠州大亚湾是比亚迪新生产基地的最佳选择。”(《深圳商报》)事实上,除了吸引比亚迪之外,其他汽车零部件业也在不断扎堆大亚湾,包括东风本田、东风易进等多家企业进驻。惠州再不断承接深莞的产业转移时,将会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惠州的经济压力也不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毕业于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的邹顺平在毕业后首选惠州作为他的就业城市,他给出的理由就是:“目前深圳、广州等这些地方的工资并不比惠州高多少,很多时候一些企业开出的工资水平跟惠州差不多,但深圳、广州的消费水平相对高,而且还需要解决住房等问题,对于刚出来工作的我来说,有一定的压力。”

但是,惠州却满足了职场新人“宜居宜业”的要求。2009年4月,当广州房价低迷时还保持均价2万元/平方米左右时,那时的惠州市场不乏4000元/平方米的一手房;2010年,当广州房价居高不下时,惠州市区的房价也不过是5500元/平方米。想要在广州、深圳买到万元以下的房子,基本上都要到很远的郊区,比如广州的萝岗、从化,或深圳的关外龙岗一带。居住在这些区域,前往市区上班,最少车程也在1个小时左右。反观惠州,虽然城市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区仍然处在一小时车程之内。无论是从江北去到南部新城抑或从陈江去到水口。在这个范围内,居住的选择多样,高中低档产品都有。就算是选择郊区的低价楼盘,比如水口或者陈江,房价只有3000多元,居住于此,前往市区上班公交车半小时左右都可以到达。随着大开发商的进驻,惠州的房产开发越来越密集,购房者的置业选择也越来越多。相比广深房价远远超过收入水平,在惠州还可以选到一些符合自己经济水平的中低端产品。就像毕业于名牌理工大学的阿诚,在广州时怀才不遇,到惠州后将其掌握的一门节能技术“推销”给一民企,却获得了高广州两倍的薪酬,而他还在广州市郊买了一套房子,因为东郊与惠州的交通十分方便,一条高速公路即到,所以,阿诚还用多余的钱购置了一台十万左右的车,他算过账,就算把发改委的油价上涨令都算上,他的交通费还是远远追不上大城市的房价暴涨率。(《羊城晚报》)

惠州,对于深圳、广州工作疲惫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处有潜力的生活城市。

结语

关于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去留,《新周刊》已于2010年4月《给我生活,地方随便》的主题报道中阐述了放弃北上广的N个理由,文章发问:“你属于哪座城?你的青春要在哪里度过?大都市闪闪发光,机会多,压力大,不一定为你而备。你在大都市奋斗,突围。你怀抱梦想而来,陷于庸常之中。你成为蚁族,成为房奴而不得。你在职场劳心劳力,有工作,却没有生活。你与疾病、坏感情、高房价狭路相逢。你时常迷失自我。你与自己期许的生活,很远。要生活,还是要大都市?”,文里也阐述了个中缘由:“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是‘飘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30年来,广州、深圳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瓶颈,城中“不合时宜”的产业与企业也纷纷撤离。对于个体而言,不妨重新审视到底这座城适不适合自己。尽管在“被逆城市化”的路上有怨言与不甘,但是,换一个城市,或许,人生会有另一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