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礼记中庸篇》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本篇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又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汉书儒林传》曰: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说苑建本篇》曰: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按顺读为慎。)

窃比于我老彭。”

《大戴礼记虞戴德篇》曰:昔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

○子曰:“默而识之,

本篇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本篇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孟子公孙丑上篇》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吕氏春秋尊师篇》曰: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树达按:此章与本篇下文若圣与仁章意皆相反。盖此为圣人谦辞,而言之殆亦非一时也。

○子曰:“德之不修,

《易象传》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学之不讲;

《易象传》曰:郦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后汉书献帝纪》曰: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易象传》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颜渊篇》曰:子张问崇德辨感。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荀子大略篇》曰: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吕氏春秋抟志篇》曰:盖闻孔子、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子曰:“志于道,

《礼记学记篇》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孟子尽心上篇》曰: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里仁篇》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据于德,

《礼记乐记篇》曰:德者得也。

又《中庸篇》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依于仁,

《里仁篇》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游于艺。”

《礼记少仪篇》曰:士依于德;游于艺。

又《学记篇》曰: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礼记学记篇》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又曰:君子之教谕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孟子尽心下篇》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春秋庄公四年》曰:冬,公及齐人狩于郜。《公羊传》曰:公曷为与微者狩?齐侯也。齐侯则其称人何?讳与雠狩也。前此者有事矣,后此者有事矣,则曷为独于此焉讥?于雠者将一讥而已。故择其重者而讥焉。莫重乎其与雠狩也。于雠者则曷为将一讥而已?雠者无时可与通,通则为大讥。不可胜讥,故将一讥而已。其余从同。

树达按:《春秋》之择重为讥,正举一隅之义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礼记檀弓上篇》曰:食于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礼记曲礼上篇》曰:哭日不歌。

《论衡感类篇》曰:子于是日也哭,则不歌。《周礼》:子卯,稷食菜羹。哀乐不并行。

《白虎通丧服篇》曰:凶服不敢入公门者,明尊朝廷,吉凶不相干。故《周官》曰:“凶服不入公门。”《曲礼》曰:“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廷不言妇女。”《论语》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礼记檀弓下篇》曰:吊于人,是日不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季氏篇》曰: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树达按:行义以达其道,用之则行也;隐居以求其志,舍之则藏也。

《孟子尽心上篇》曰: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唯我与尔有是夫。”

《孟子公孙丑上篇》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孔子也。

又《万章下篇》曰: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韩诗外传卷九》曰:孔子与子贡、子路、颜渊游于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叹曰:“二三子各言尔志。由!尔何如?”对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击钟鼓者上闻于天,下槊于地,使将而攻之,惟由为能。”孔子曰:“勇士哉!”“赐!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缟冠,使于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相亲如弟兄。”孔子曰:“辩士哉!”“回!尔何如?”颜渊曰:“愿得明王圣主,为之相,使城郭不治,沟池不凿,阴阳和调,家给人足,铸库兵以为农器。”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汝何攻?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外传卷七》别一条略同,《说苑指武篇》 文亦略同,末云,子路举手问曰,愿闻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愿者颜氏之计,否愿负衣冠而从颜氏子也。)

树达按:颜子欲铸库兵为农器而孔子称之,此又孔子尚和平反武力之一事也。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周礼夏官序官》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尔雅释训》曰:暴虎,徒搏也。冯河,徒涉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尸子发蒙篇》曰:孔子曰:临事而惧,希不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周礼秋官》曰: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凡誓,执鞭以趋于前,旦命之。

树达按:《秋官序官》,条狼氏是下士,故云执鞭之士。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颜渊篇》曰: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韩诗外传卷一》曰: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非恶富贵而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故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说苑立节篇》同。)

《盐铁论贫富篇》曰:孔子云:“富而可求,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求义,非苟富也。故刺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

○子之所慎:齐、

《乡党篇》曰: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战、

本篇曰: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礼记礼器篇》曰: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疾。

《乡党篇》曰: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八佾篇》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史记孔子世家》曰:鲁乱,孔子适齐,与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汉书礼乐志》曰:夫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臧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不绝。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说苑修文篇》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

《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乐动声仪》曰:孔子曰:《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其为音如寒暑风雨之动物,如物之动人,雷动兽禽,风雨动龙鱼,仁义动君子,财色动小人,是以圣人务其本。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史记卫世家》曰:太子蒯 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灵公怒,太子蒯 奔宋,已而之晋赵氏。灵公卒,夫人命子郢为太子。郢曰:“亡人太子蒯 之子辄在也。”于是卫乃以辄为君,是为出公。赵简子欲入蒯 ,卫人闻之,发兵击蒯 ,蒯 不得入。

树达按:冉有所问之卫君谓出公也。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史记伯夷列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出曰:“夫子不为也。”

《春秋哀公二年》曰: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 于戚。《谷梁传》曰:纳者,内弗受也。帅师而后纳者,有伐也,何用弗受也?以辄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信父而辞王父,则是不尊王命也。其弗受,以尊王父也。又《哀公三年》曰: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公羊传》曰:“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伯讨也。”“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辄者,曷为者也?”“蒯 之子也。”“然则曷为不立蒯 而立辄?”“蒯 为无道,灵公逐蒯 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子路篇》曰: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孟子尽心上篇》曰: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礼记中庸篇》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庄子让王篇》曰:子贡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塞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慎人篇》、《风俗通卷七》文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里仁篇》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孟子公孙丑上篇》曰:公孙丑问曰:“伯夷、伊尹于孔子,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篇》曰: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而行。(《说苑立节篇》文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易系辞上传》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礼记文王世子篇》曰: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

《周礼春官大史》曰: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

树达按:刘宝楠云,雅之为言夏也。孙卿《荣辱篇》云:“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又《儒效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然则雅夏古字通。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言,所以重先王之训典,谨末学之流失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大戴礼记制言中篇》曰:是故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寝。

乐以忘忧,

本篇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又《表记篇》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树达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系辞上传》云:乐天知命,故不忧。此云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殆孔子五十以后之言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礼记中庸篇》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本篇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树达按:此孔子自谓学而知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困学纪闻五》引《子思子》曰: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

《礼记中庸篇》曰: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荀子荣辱篇》曰: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 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又《天论篇》曰: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民反德为乱。

《淮南子主术篇》曰:孔子作为《春秋》,不道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张篇》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吕氏春秋骄恣篇》曰:楚庄王曰: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树达按:孔子于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正仲虺所谓能自为取师者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语晋语七》曰: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公曰:“何谓德义?”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阳货篇》曰: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树达按:孔子语默动作皆所以教弟子,不独以言,故云无行而不与。天不言而以四时行百物生示人,孔子以自然为师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罕篇》曰: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公冶长篇》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颜渊篇》曰: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卫灵公篇》曰: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荀子修身篇》曰:好德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又《儒效篇》曰: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又《哀公篇》曰: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遍同。)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

《韩诗外传卷三》曰: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若夫百王之法,若别黑白;应当世之变,若数三纲;行礼要节,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时;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圣人也。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先进篇》曰: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孟子尽心下篇》曰: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贾子礼篇》曰:不合围,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泽。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说苑建本篇》曰:吴子曰: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先进篇》曰: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罕篇》曰: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礼记檀弓下篇》曰: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吾从周。”又《坊记篇》曰: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

《卫灵公篇》曰: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树达按:礼乐从先进,纯冕从众,拜下从下,反哭从周,及答颜渊为邦之问,皆所谓择善而从也。

多见而识之,

《广韵十三末鸹字注》引《韩诗》曰: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鸹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鸹也。《绎史孔子类记四》引《冲波传》曰:有鸟九尾,孔子与子夏见之,人以问孔子,曰:“也。”子夏曰:“何以知之?”孔子曰:河上之歌云:“鸧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论衡实知篇》曰:孔子未尝见狌狌,至辄能名之。然而孔子名狌狌,闻昭人之歌。

知之次也。”

《季氏篇》曰: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本篇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树达按:孔子不以生知自居,自谓学而知之,故云知之次。多闻多见皆学之事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卫灵公篇》曰: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树达按:互乡难与言而孔子见其童子,门人疑孔子有失言之病,故惑也。

子曰:“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卫灵公篇》曰:子曰:有教无类。

《孟子尽心下篇》曰: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树达按:孟子来者不距,与孔子正同也。

《后汉书郭泰传》曰:贾淑,字子厚,林宗乡人也。虽世有冠冕,而性险害,邑里患之。林宗遭母忧,淑来修吊,既而钜鹿孙威直亦至。威直以林宗贤而受恶人吊,心怪之,不进而去。林宗追而谢之,曰:“贾子厚诚实凶德,然洗心向善,仲尼不逆互乡,故吾许其进也。”淑闻之,改过自厉,终成善士。乡里有忧患者,淑辄倾身营救,为州闾所称。

树达按:与其进也三句本错简在子曰句下,令依朱子说校乙。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篇》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罕篇》曰: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实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春秋昭公五年》曰:公如晋。《左氏传》曰: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

又《昭公二十五年》曰:齐侯唁公于野井。《公羊传》曰:齐侯唁公于野井。曰:“奈何君去鲁国之社稷?”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再拜颡。庆子家驹曰:“庆子免于于大难矣。”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难,君不忍加之以 ,赐之以死。”再拜颡。高子执箪食与四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未就,敢致糗于从者。”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再拜稽首,以衽受。高子曰:“有夫不祥,君无辱大礼!”昭公盖祭而不尝。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以请。”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来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昭公曰:“以吾宗庙之在鲁也,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辞。”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昭公曰:“丧人其何称?”景公曰:“孰君而无称?”昭公于是然而哭,诸大夫皆哭。既哭,以人为,以为席,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树达按:据此二事,知昭公本习于容仪,盖当时有知礼之名,故陈司败以为问也。

《白虎通谏诤篇》曰:所以为君隐恶何?君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本不当有遗失。《论语》曰: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此为君隐也。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

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卫灵公篇》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取于吴,为同姓,

《礼记坊记篇》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又《大传篇》曰: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春秋哀公十二年》曰: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羊传》曰: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讳娶同姓,盖吴女也。何注云:《春秋》不系吴者,礼,妇人系姓,不系国;不称夫人,不言薨,不书葬者,深讳之。《谷梁传》曰: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讳娶同姓也。《左氏传》曰: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

《白虎通嫁娶篇》曰: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耻与禽兽同也。《论语》曰:“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曲礼》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也,礼也。

《公羊传闵公元年》曰:春秋为尊者讳。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牀,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牀,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牀,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树达按: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不非其君可知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孟子公孙丑上篇》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吕氏春秋尊师篇》曰: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说苑说丛篇》曰: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衡感虚篇》曰:圣人修身正行,素祷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无罪,故曰祷久矣。

《太平御览》引《庄子》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齐,饮食若祭,吾卜之久矣。”(据《困学纪闻》引。)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礼记杂记下篇》曰: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旅树而反坫,山节藻,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下。

又《礼器篇》曰: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朱,山节藻,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瀚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

树达按:上二节皆谓管仲失之奢,晏子失之俭也。

《盐铁论通有篇》曰:昔孙权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孔子曰:“不可。太俭极下,此《蟋蟀》所为作也。”

《说苑权谋篇》曰: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汉书董仲舒传》曰:对策曰:“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与其不孙也,宁固。”

《八佾篇》曰: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记檀弓下篇》曰: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袭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人,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荀子子道篇》曰: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子温而厉,

《子张篇》曰: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贾子道术篇》曰:欣可安谓之煴,(煴与温通。)反煴为鸷。

威而不猛,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

《尧曰篇》曰:子夏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恭而安。

《贾子道术篇》曰:接过慎容谓之恭,反恭为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