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禅师论语禅解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禅解】

“三让”,究竟让也;“以天下让”,以天下之故而行让也.此时文王已生,纣亦初生,泰伯预知文王之德,必能善服事殷,救纣之失,故让国与之,令扶商之天下。是故文王之至德,人皆知之;泰伯之至德,又在文王之先,而人罔克知也。至于文王既没,纣终不悛,至使武王伐纣,则非泰伯之所料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禅解】

此二节正是敦厚以崇礼的注脚。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禅解】

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推而极之,则佛临涅荻时,披衣示金身,令大众谛观,亦是此意,但未可与著相愚人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禅解】

三个“斯”字,皆是诚于中,形于外,不假勉强。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禅解】

在颜子分中,直是无能,无多,本无,本虚,本不见有犯者,犯事及受犯者,但就曾子说他,便云“以能问于不能”等耳。若见有能,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乃至若见有犯,纵使不报,亦非不校矣。

卓吾云: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禅解】

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赞体,非设为问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禅解】

“弘毅”二字甚妙。横广竖深,横竖皆不思议,但“死而后已”四字甚陋。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死而不已。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死生一致。故知曾子只是世间学问,不曾传得孔子出世心法。孔子独叹颜回好学,良不诬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禅解】

读《诗》而不能兴,读《礼》而不能立,习《乐》而不能成,何用《诗》、《礼》、《乐》耶?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禅解】

若但赞一乘,众生没在苦,故不可使“知之”。机缘若熟,方可开权显实。“不可”二字,正是观机之妙。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禅解】

卓吾云:无周公之才美而骄吝者,岂不愧死!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禅解】

信得人人可为圣贤,名“笃信”。立地要成圣贤,名“好学”。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名“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四句,正是“守死善道”注脚,正从“笃信好学”得来。“邦有道”节,正是反显其失。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禅解】

约事,即是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约观,节是随境炼心,不发不观。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禅解】

大家要自己简点,勿堕此等坑堑。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禅解】

无天下者,亦非“巍巍”,巢、许是也。有天下者,亦非“巍巍”,寻常贤君是也。“有天下而不与”,方为不可思议。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禅解】

卓吾云:末节正是则天实际处。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禅解】

叹“才难”而赞“至德”,正因“德难”,故“才难”耳。倘纣有圣德,则武王并九人,方将同为纣之良臣,又何至以“乱臣”称哉!“亢龙有悔”,武王之不幸也甚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禅解】

如此方“无间然”,为君者,可弗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