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部分 子曰

《论语》有大量的“子曰”,记载着孔夫子的话。这些话多数无法确定说话的背景以及对象,因此很难被放到恰当的地方。因此,“子曰”作为单独一篇。

尽管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或者主线,但是还是尽量地将同样主题的句子放在一起,以便让大家看到孔子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看法。当然,自相矛盾的地方也就暴露出来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因为人的思想总是在变化的,自相矛盾是正常的。

一个需要提出来并且正视的现象是,孔子在晚年变得偏隘,很多话明显是与人争吵或者背后骂人,这一类的话价值不大。

19.1(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大获成功。”

解析期月,就是从今年某月到明年某月,也就是一年的意思。

这是孔子开立私校不久说的话,年轻气盛,说自信就是自信,说吹牛就是吹牛。总之,现在大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是孔子在吹牛。孔子一辈子吹的牛不多,可是这是吹得最大的一个。如今常说的“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

现实解说这句话后面如果再加上这样一句话就完整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19.2(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解析善人治理国家,大致一百年就能治理得不错了。孔老师则是三年有成。这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估计说这个话的时候,孔子已经忘了自己从前说的话。

谁年轻时没有轻狂过?哈哈。

现实解说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耐心的。

19.3(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经过一代人才能实现仁政。”

解析如果有王者的出现,一定是经过一代人的积累才达到仁政的。孔子会举的例子是周武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是经过周文王一代的积累。所以,出现一个王者,需要两代人。一代人打基础,第二代人来实现。

世,古时以三十年为一世。那么,不管是一代人,还是三十年。总之,王者需要一代人或者三十年完成的目标,孔老师三年就完成了。

有趣的是,这三段话竟然在《论语》中放在一块,这不是要让孔老师尴尬吗?

现实解说治理一个国家,特别是治理一个能够长治久安的国家,真的需要三十年。所以,不要以为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来保障。

19.4(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和谐社会了。”

解析孔老师没去齐国之前,以为齐国很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孔老师说了上面的话。这不怪他,只怪他没去过齐国。

齐国的开国国君是姜太公,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的儿子伯禽。齐鲁两国都是侯爵国家,一开始国家大小差不多。治理国家的思路上,两国截然不同。姜太公简化风俗,入乡随俗,大力发展工商业,齐国因此发展很快;伯禽则是移风易俗,用周礼改变当地的风俗,重视农业轻视工商。没有多久,两国的差距就出来了,齐国越来越强大,鲁国当然也越来越强大,但是远远落在齐国之后。

到了管仲为齐国上卿的时候,齐国的治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更加强大富裕和开化。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齐国已经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富裕程度远超鲁国。可惜的是,孔老师不知道天外有天,还以为齐国人民等着周礼去拯救呢。

后来孔老师去了齐国,待了一年时间,这才发现自己弄反了,这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都想移民到齐国了。

现实解说谁先进谁落后,靠吹牛是不行的,靠想象是不行的。

19.5(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解析在解说这段之前,先来看看《荀子》中的一段记载。

按《荀子》。子路入,子曰:“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同问,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又问,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下面来分析几个人的答案。

三个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的答案其实都来自于孔子。

孔子总是教育子路要好好学习,之后当上公务员。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被人了解,被人赏识,最后被人录用。所以,子路的答案知者使人知己。

颜回总是被孔老师灌输克己复礼的概念,管他别人怎么做,自己先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自己做到了,这个世界自然就跟着你做到了。全心全意整好自己,不用去管外界怎样。所以,颜回的答案就是知者自知。

孔子怎样教子贡呢?其实孔子还是给他灌输子路同样的概念,这么说子贡的答案应该跟子路一样了?不然,子贡对孔子灌输的概念不感兴趣。那么,子贡对什么感兴趣?做生意。既然对孔子的学说不感兴趣,子贡从孔子这里得到了什么?实践。孔子是个实用主义者,实践中有很多经验和技巧,当然这些都不会拿来教人。问题是,别的人听老师讲课,子贡则是看老师怎么做生意,什么生意?办学校不是生意吗?当老师不是生意吗?办学校当老师,什么最重要?了解市场,了解学生,了解别人的想法。

所以,子贡是个生意人,更关心的是别人怎么想,他的答案就是知者知人。

分析之后,现在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答案。

孔子教给学生的,是知者使人知己和知者自知;他实践的,则是知者知人。

孔子的最终目标是当官,因此知者使人知己是他最真实的答案。但是,孔子大半辈子就在做这样的事情,却没有成就。如果再说知者使人知己,那就太没有面子了。可是,如果他说自己的答案是知者自知,这又与他的职业格格不入,你当老师的,必须要知道学生的想法才对。排除了这两个答案,孔子最终选择了一个中庸的答案,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个答案,与子贡相同。

现实解说在现实社会中,如果能做到知己知彼并且被人知,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需要一个重要度的顺序呢?对于那些公众人物,他们最重要的是被人知,也就是炒作,把自己炒出知名度;对于商业界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知人,知道竞争对手的底细,知道客户的需求;什么人会把知己放在第一位?红颜。

19.6(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解析孔老师拐弯抹角说话,主要是要面子。其实,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要学会了真本事,还愁没人用你?

来把孔子这段话补齐一下,大家就清楚了。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立,则不患无位;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知,则不患莫己知。”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位”和“使人知己”。

孔老师这种想当官又要面子的性格影响了整个后世子孙的性格,中国人喜欢把真实目的藏着掖着,拐个弯说话。喜欢把现实的目的藏着,用高尚的理由绕过去。

现实解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位不正则名不顺。所以,位子是很重要的。

19.7(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解析这句话跟上面一句没区别。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现在常说的酒香也怕巷子深,有能力,还要会吆喝。换句话说,会吆喝也是一种能力。酒香只是个方面,店面地址的选择不也是学问吗?店面的装修风格不也是学问吗?孔老师的话,到今天已经很不全面了。

19.8(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解析这几句话放在一起,弄得孔老师好像祥林嫂一样。其实,这几句话不是连着说的,孔老师没这么无聊。

现实解说不说别的,练好本事总是没错的,艺不压身嘛。再者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啊。自己没本事而飞黄腾达的,那都是运气,可是人不能靠运气活着啊!

19.9(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直到死都不为人所知啊!”(旧译:“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解析这句话,算是把孔子上面的几句话都给否定了。说来说去,还是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跟子路在一个层面上。

按照往常的说法,孔子是担心身后的名声,担心不能被后人所称颂。其实不然,孔子还是担心在世的时候。

尽管晚年沉迷道学,孔子这一辈子还是没有走出对名利的追求。

现实解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大概就是这个境界吧。

19.10(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想的是德,小人想的是土地;君子畏惧刑罚,小人贪图恩惠。”

解析什么是君子?首先要明白这个问题。最早期的说法,君子就是国君之子。

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有追求的士,君子也就是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们做到的那种人。小人是什么?小人就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所以,君子想到的是德,是高尚的东西,小人就只能想到眼前的东西,那就是土地。

问题是,小人就靠着那几亩地活着,不怀土怀什么?怀孕吗?

按照周礼,刑不上大夫。所以,怀刑的君子肯定不是大夫。君子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情是不是违法,说明他们有远虑;小人不同,他们只考虑有没有好处,还是只看眼前。

孔子喜欢以君子小人来划分人群,动辄打击一大片。

现实解说现在一般不说君子,只说伪君子。好像君子不存在,只剩下伪君子。奇怪的是,如果没有君子,伪君子从哪里来?

19.11(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可以晓之以义,小人只能晓之以利。”

解析君子呢,可以用大义来沟通;小人呢,就是见钱眼开,道理讲不通,只能用利益去诱惑。孔老师的意思呢,君子比较高尚,小人比较龌龊。

管子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

所以,小人喻于利,那是因为他们比较穷。要是大家都富有了,大家就都是君子了。孔老师不懂得经济,因此会骂小人,但是不懂得如何富民,如何让小人成为君子。

现实解说土地征用和拆迁,拆迁者会有很好的理由,什么城市发展什么社会进步。可是,被拆迁者如果仅仅依靠这块地或者这间房子生活,他当然要追求合理的或者尽可能高的补偿了。不知道鲁国政府要拆迁孔家的房子的话,孔老师会怎样表现。

19.12(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解析孔子总是盯在君子和小人的问题上不放,反映出他总是盯着人不放。既然君子坦荡荡,心胸宽广,就别总是盯着别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实际上,长戚戚倒好像是孔子自己的特点,总是批评抱怨和担忧。

孔子早年是很豁达的,可是到了晚年,因为理想未能实现,因而变得偏执偏狭,喜欢揪住别人的小事不放,喜欢动不动上纲上线,喜欢把人分类,喜欢杞人忧天。所以,我们宁愿相信,所有这些关于君子小人的话,都是孔子老年所说的。

现实解说这个世界就别分什么君子小人了,每个人的生存有自己的原则,无所谓君子小人。

19.13(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坏别人的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解析这里的君子,与上面的君子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这段话是在批判小人赞扬君子,倒不如说这是在为君子和小人作新的定义,那就是专门破坏别人好事的人,就是小人;专门成人之美的,就是君子。

现实解说成人之美是一种美德,而成人之恶往往出于利益,否则就是变态。羡慕嫉妒恨,就是小人的另一个定义。

19.14(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解析意思就是小人只是因为利益而聚合在一起,没有什么道德底线,相互之间只要有共同利益就纠结在一起,就串通在一起。而君子不一样,大家有什么意见就提出来,并不追求看法一致。

需要解释的是这个和字,和就是和谐,和谐又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是跟晏子学的,那么晏子怎么解说和谐呢?我们来看看。

按《左传》。梁丘据是齐景公的宠臣,专门负责陪齐景公吃喝玩乐,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唯据与我和夫?”

晏婴回答:“什么和谐啊?那就是他一味迎合你,顶多说是保持一致而已。”《左传》原文是: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那和谐和保持一致有什么区别?”齐景公问道。《左传》原文是:和与同异乎?

“那当然,差别大了。”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和谐呢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最后做出来可口的肉羹来。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是肉,臣下们就是水、火、醋、酱、盐、梅。国君拿主意,但是臣下们要提供自己的看法,综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意。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缓、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放个屁他也说是香的。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梁丘据什么都跟您相同,要他还有什么用?”

所以,什么是和谐?就是集中不同的意见,达成最好的结果,而不是所有人的意见都一样。

什么是和谐社会?就是包容的社会,言论自由的社会,批评声音不断的社会。而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社会,而不是只能赞美不能批评的社会。

所以,一个君子的社会,就是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同时存在的社会。

现实解说和谐社会,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就绝不是和谐社会。

19.15(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解析君子有原则,小人无原则;君子不喜欢谗言,小人喜欢奉承;君子用人量才是用,小人用人求全责备。总之,跟君子干活很轻松,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用去巴结他;跟小人干活很辛苦,要讨好他,而且会被苛求。

现实解说有的老板很难伺候,所有的属下都没人说他的好话,这样的老板就是小人。

19.16(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解析这段话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是在君子小人之间折腾。至于上达和下达什么意思,历来的解释都是五花八门,其实无外乎说君子上进,小人下作之类。

现实解说君子看重上半身,小人看重下半身。这样的解说,是不是更清晰一点?

19.17(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苛求于自己,小人苛求于别人。”

解析君子总是反省自己,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责备自己;而小人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总是找别人的缺点,却不反省自己。

现实解说反省自己,就会进步。所以,管他别人是不是善于反省,自己反省就行了。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最要紧的是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挨打,反思自己为什么落后,进而努力改变自己的落后,这就是君子求诸己;挨打之后抱怨世道,总是企求别人道歉,眼睛总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小人求诸人,今后还会挨打。

19.18(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通过小事来认知,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通过小事看透他们。”

解析同样的一件小事,君子做错了不代表君子不行,小人做错了就能判断小人不行。这就等于说,如果你是小人,行也不行;如果你是君子,不行也行。问题是,你怎样判断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如果一个人被你认为是小人,那不是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如果被你认为是君子,那么小事做得一塌糊涂,也可以委以重任是吗?

孔子喜欢给人贴标签,我喜欢的就是君子,我讨厌的就是小人,这一点很不好。

现实解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何必要给人贴标签呢?

19.19(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解析关于“无适也,无莫也”,在历史上也是五花八门。不过,总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君子之只遵循义的原则,其余的都不重要。既然如此,“无适也,无莫也”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不重要了,这里不去讨论。

这样说来,“义”决定了君子的行为举止。既然“义”对于君子来说如此重要,义究竟是什么呢?不知道,从来没有过标准答案,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概念,就如“道”和孔子晚年所说的“仁”和“德”一样。

如果一定要为“义”找一个至少还说得过去的定义,那就算是“对得起良心”吧。

现实解说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是:屁股决定脑袋。良心呢?不在服务区。

19.20(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少,而行动要敏捷。”

解析这是孔子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讷往往被刻意篡改为谨慎,其实根本与谨慎无关。孔子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认为话多则思考少,还是话少的人做事靠谱。

讷于言就必然敏于行吗?当然不是,言行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反比关系。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无所谓好坏,只看你的性格是不是适应你的环境。总体来说,当今社会强调沟通、强调公共关系,因此,讷于言不是这个时代提倡的性格。

19.21(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能够成为君子。”

解析质指性格,文指言谈口才。如果一个人很闷,话很少以及说出来很不生动,那么就会显得很老土很没有学问;相反,如果一个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就会给人不厚道的感觉。所以,要文质彬彬,言谈举止得当,该说话的时候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用词恰当准确,表情和谐。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出自这里。不过,现在的含义与孔子在这里的含义已经有很大不同。

现实解说某些人,满嘴跑火车,什么牛都敢吹。这种人不是文胜质则史,而是大忽悠。某些学者,不失时机不择地点地卖弄自己的学问,这就是文胜质则史。

19.22(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解析畔,通叛。“亦可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如果本身德行不够,如果能够做到以上两点,也就可以了。换言之,做到这两点,也仅仅是不会离经叛道而已。所以,这是对君子的最低要求了。

现实解说当今的大学教育,重在博学于文,轻视约之以礼。因此,很多大学生属于有知识没素质。很多人可以滔滔不绝出口成章,却缺乏法律意识甚至基本的教养。

19.23(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解析这段与上段的唯一区别在于少了“君子”二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即便不是君子,做到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同样不会离经叛道?难道,君子已经不重要了?

谁也不知道谁是君子谁不是君子,所以管他是谁,都不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现实解说其实,约之以礼比博学于文更重要。

19.24(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解析与上一句的意思一样,不再赘述。

现实解说略。

19.25(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而要有,空虚而要充实,穷困而要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旧译: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

解析这一段不太好解释,历来的解释都无法说通。

孔老师的意思,圣人和善人都不存在了,只有君子和有恒者还能够见到,不过也不多了。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恒心的人?就是安贫乐道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关心,一心去提升自己的品德,这样的人才有恒心。相反,整天想着物质享受,自己贫穷却追求富贵,这样的人是不会有恒心的。有恒者的例子就是颜回,贫而乐。

前面,孔子还说过:“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换言之,就是仁者一定是安贫的,与有恒者一样。

孔子的学生多半比较穷,在温饱问题未能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来学习,当然需要孔老师“贫而乐道”的鼓励了。

现实解说追求精神境界,那就不要刻意追求物质享受。刻意追求物质享受,精神境界就无法提高。当然,最好的情况是精神境界提高了,物质顺便也就丰富了。就像写书,如果仅仅为了钱而写书,只能写出垃圾来。但是如果写出了精品,而又遇上了好的出版商,那就精神物质双丰收,就是最好的结局。

19.26(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学占卦了。”

解析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一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古时,巫和医是一体的,一边干卜筮一边给人治病。这个活,比较复杂,属于重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干,需要恒心。南人是指哪里?李零先生的说法,是指宋国人。此说有理,因为宋国在鲁国西南,而且宋人是商人的后代,热衷卜筮。

这段话的关键在于“不占而已矣”,过往的说法,往往也是蒙混过关,把这句话简单解说成“用不着占卜”。

其实,这段话还是要回到现场去看。

晚年,孔子开始研究《周易》,开始占卜作卦,因此也选了几个学生打下手。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商翟,后来孔子就把《易》传给了他。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点盯不住,注意力不能集中。于是,孔子就用了上面一段话来教导他们,说是宋国人家做巫医的都要有恒心,所以你们要是想学的话,也要有恒心,否则就会被人笑话。如果谁没有恒心的话,那么“不占而已矣”,你就趁早别学了。

学习就要持之以恒,这是孔老师的教诲。

现实解说《周易》是一门很神秘但是有很神奇的学问,很多人想学,但是往往学到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因为实在太难,没有恒心真是学不下去。在学《周易》之前,应该看看老夫子这段话。其实,任何高深的学问,都需要恒心。

19.27(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听到人言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解析这段话的解说,历来也是乱七八糟,“论笃”就被说成“笃实之人”和“言论笃实”两种,“色庄者”也是分成“伪君子”和“脸色庄重以远小人”的“次君子”两种。

尽管解说纷纭,不过大意都是说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还原一下现场。

一个学生来告诉孔子,说是刚才在路上遇上一个人在谈论学问,说得很好,人看上去也很笃实,应该是个君子。孔老师就说,别这么轻易下结论,这样的人,可能是君子,也有可能是貌似君子的伪君子啊。

现实解说某些官员在会上信誓旦旦要为人民服务,死而后已,说得声情并茂,热泪纵横,慢说听众,就连他自己都被感动了。可是实际上呢?他们干起坏事来没有道德底线,压榨百姓中饱私囊。这样的人,就是色庄者,大家千万不要被他的表象所迷惑。

所以,这段话,在现实社会中尤其适用。

19.28(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解析这是在给君子作定义了。内心是义,以符合于礼行为举止来执行这个义,以谦逊的态度来推广这个义,以诚信来完成这个义。这,就是君子了。

君子三大特征:礼、孙、信。

现实解说有礼貌、谦恭、讲信用,这算是不错的品德了,至于君子不君子,义或者不义,已经没有人说了。

19.29(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解析这里的“党”就不是乡党的党,而是为了某种利益关系而勾结在一起的一群人。

君子很“孙”,因此不与人争;既然不与人争,也就没有结党的必要了。

现实解说现代社会,矜而不争代表懦弱或者愚蠢。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要群也要党。

19.30(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解析前半句话好理解,一个人说得再好听,值不值得举荐还要看他的品行。后面半句话则有些令人惊讶,很容易让人想起那句著名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不认可你的人品,但是我愿意听从你合理的建议”。

这段话直到今天都有其进步意义。

大概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案例了,孔老师绝大多数时间属于草根,因此更渴望自己的学说能够得到重视和认同。你们不认同我这个人没问题,我的先进理论你们总该听听吧。

现实解说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好。你不喜欢这个人,但是不等于他的建议就不能采纳。每个人都不喜欢别人批评自己,但是往往,批评意见才是最有价值的。

19.31(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解析子夏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夏的话和这段话是一个意思,所以也就可以想见晚年的孔子为什么特别喜爱子夏。

现实解说目标坚定,手段是可以变化的。所谓解放思想,往往就是不要拘泥于手段的意思。

19.32(16.6)★★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君子还没有谈到的话题你就先说了,这是急躁;君子已经谈到了,你却不发表意见,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解析说得好听这是跟君子说话的规矩,说得直接一点,社会生存法则。

陪上级说话,话题要由上级来领,这样你才知道上级喜欢什么话题;上级的话,你要顺着往下说,这样上级就有兴趣;说话的时候要看上级的脸色,上级都不爱听了,你还接着说,那就是瞎子。

大概,这也是孔子的经验之谈。

现实解说在职场混要小心谨慎。

19.33(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解析戒色、戒斗、戒贪,总之,想什么就戒什么。不过孔子的意思不是彻底戒除,而是不要过分,要控制。

年轻的时候,好色;年长一些,好争好斗;老年,人会变得比较贪。

孔子到了老年,回顾一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非常正确,是人性的体现。遗憾的是,孔子晚年,老年痴呆的作用下,自己也有些hold不住了。

现实解说欲望的力量非常强大,戒什么不戒什么,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而不是自己的头脑。譬如戒色,如果一个年轻人有钱有貌,怎么戒?如果一个年轻人又穷酸又长相平平,不用戒他也捞不着。譬如说戒贪,一个普通老人,没权没势,贪又能贪到哪里去?一个老人,大权在握并且打死不肯让位,还缺乏监督,怎么可能不贪?贪大贪小而已。

19.34(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解析君子三畏是有道理的,不过需要解说。

天命,说起来简单,但是什么是天命?你怎么知道天命?如果不知道天命是什么,怎么敬畏?孔老师说了,他五十岁才知天命,我们可能六十岁才知道,那这六十岁之前怎么办?岂不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确实有这个问题。

知天命不容易,于是退而求其次,认天命总行吧?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某件事情你尽了全力还是失败,那你就认命吧,就把这当成天命吧。这样的话,挫败感就会小很多,心情就会好很多,就能多活几年。

孔老师其实一直不认命,直到周游列国回到卫国的时候才勉强认命。

畏大人并不是对权贵唯唯诺诺,事实上孔老师也不是这样的。畏大人不是畏大人之政,而是畏大人之人,在地位比你高的人面前,是应该保持恭敬的。对权贵的行为可以不耻,但是权贵本人往往是比较有修养的,与他们还是应该和谐相处。

畏天命是精神层面的,畏大人是人际层面的,畏圣人之言则是言行方面的。圣人之言,往往是对于言行有指导意义的,因此更加具体。

总之,人要有所敬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规范,说话做事才会有底线。

小人根本不知天命,明知做不到还非要做,就是无知者无畏。不得不说的是,孔老师有一段时间就干这样的事情,结果是四处碰壁。所以在孔老师自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就是当面不给权贵面子。这是很危险的,俗话说是找死,实在没必要,就算你很勇敢,也没有必要。

拿圣人的话不当回事,任意解释,这就是“侮圣人之言”,这很容易招来批判甚至谩骂,也很危险。糟糕的是,笔者现在好像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尽管笔者态度很严肃,也很恭敬,可是也很难避免被人骂。没办法,既然孔老师当过“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的小人,笔者当个“侮圣人之言”的小人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现实解说圣人的话要听,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肯定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全听,否则就是颜回的下场。

19.35(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应该向谁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解析当个君子真的不容易,不说别的,每天就是这九思,怎么也要一个小时才能思明白。当然,习惯成自然之后,能轻松点。总而言之,当个君子,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既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也要考虑自己的良心。

不过,比君子还累的是伪君子。

九思之中,前面八思伪君子都是要思的,而且跟君子的思没区别,否则就不像个君子了。伪君子和君子不同的是第九思,也就是看到利益的时候。君子要见得思义,伪君子比君子多一思,先是见得思义,思明白之后,又见义思得。

譬如君子和伪君子都是大学老师,平时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都一样,都很受人尊重。突然,要涨工资了,可是名额有限。君子算了算,有比自己更符合条件的,于是放弃了。伪君子算了算,有比自己更符合条件的,于是,暗中想办法通过门路或者权力修改条件,最终把涨工资的名额给了自己。

当君子,难;当伪君子,难上加难。

现实解说很多人当君子就是为了当上伪君子,没有监督的权力和暗箱操作造就了大量的伪君子。所以,伪君子主要由制度造成。一个好的制度,能让伪君子成为君子;一个不好的制度,能让君子变成伪君子。

19.36(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解析窬(音于),在墙上或者门上打洞的意思。

色厉内荏,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穿墙打洞的小偷就像穿墙打洞的老鼠一样,色厉内荏是当然的。问题是,孔老师怎么要拿小人作比喻,小人就是小偷吗?还是只有小人才当小偷?还是小人中的小偷才是色厉内荏的,君子中的小偷就是气宇轩昂?

估计,这是孔子跟某人争吵之后,说了这段话来表达自己很瞧不起这个人。

现实解说小明的作文这样写道:我数学只考了七十分,回到家里,爸爸色厉内荏地批评了我。

19.37(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解析孔老师很谦虚,不知道这是在讲课还是与客人聊天。看起来,做到忠信比较容易,像孔子那样好学不容易。总体来说,鲁国的民风还是不错的。

现实解说任何时候不要自己吹得太完美,要懂得谦虚,然后恰当地指出自己的优势,这样更有说服力。

19.38(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可以通过努力去得到,就算给人执鞭当仆从,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得到的,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解析从孔子的身世看,孔子对富贵的渴求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所谓可求,意思是通过某种努力就一定能得到。不可求呢?就是通过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会有风险。所以孔子说,还是教我的书吧,这样还比较稳当,也合乎我的爱好。

孔子把富贵看得很重,实际上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可是后来他发现,他的个性妨碍了他的追求,他不能像冉有一样能伸能缩,也不能像子贡一样低买高卖,所以他认命了。

对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的无奈,也可以理解为他的清高,还可以理解为他的清高和无奈。

问题是,如果你不去求,你怎么知道不可求?要求过才知道啊。孔子求过没有?当然求过。所以孔子这段话应该说成“如求而不得,从吾所好”。从这个角度说,孔老师有点故作清高了。

现实解说富而可求也,求之。如求而不得,从吾所好。美色而可求也,求之。如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

19.39(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解析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前半段说颜回,后半段说冉有,加起来说自己。

请注意文中的“亦”字,表明这句话还是一个“退步”的表达方式,是自我安慰或者安慰别人。就是说吃香喝辣睡大床很快乐,不过粗粮白水枕胳膊也挺快乐。不过,孔子的生活还是比较有品位的,粗粮白水枕胳膊是不会的。因此,这是在安慰别人,谁呢?就算是颜回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换句话说,义而富且贵,就不是浮云了。很显然,孔老师就是义而富且贵。

现实解说要学会自我安慰,然后追求义而富且贵的境界。当然,如果能做到富且贵然后义,也是不错的。资本有原罪,富贵之后能回报社会,足以令人尊重。现实是,义而富且贵固然要提倡,富且贵然后义更具指导意义。

19.40(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解析在这些方面,孔子不用谦虚,他确实做得非常好。

现实解说自己做得确实很好的地方,该自我表扬就自我表扬。

19.41(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解析平地,是填坑平地的意思。这段话的解析,历来也是五花八门,不知所云。其实孔子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受别人的影响。我半途而废或者我以卵击石,那是我愿意。

估计,又是跟谁吵架了,而且没吵赢,所以干脆来个不讲理:“我傻但是我愿意,干你屁事?”这话有点粗,但是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当孔子回到鲁国之后,有不少人来试图羞辱孔子,而孔子用不同的办法来回击他们。

现实解说我傻但是我愿意。这句话其实挺给力,通常都能一招制敌。

19.42(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解析感觉上像是喝多了说的话,否则平白无故说什么赞扬过谁诋毁过谁?平常,孔子不说这样的话,怕得罪人。孔老师的意思,我赞扬谁诋毁谁都是有道理有根据的。

现实解说赞扬人可以,少说人坏话。

19.43(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解析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自己不懂的地方不要强行解释或者糊弄别人,留下来给后人去解决。遗憾的是,《论语》就被后人给胡乱解释了,一点不顾祖师爷多闻阙疑的原则。

后面的一句是打个比方,说就像有马,自己调教不了,就不要瞎折腾,借给别人去调教好了。最后是感慨,说现代的人自以为是,搞不懂的也说懂了,完全没有这种借马精神了。

厚古薄今,孔老师动不动就是这样的感慨。

现实解说借马的不多,抢马的不少。谁都以为自己是专家,谁都以为自己是大师。我觉得自己不错,说不定我也是这类货色。

19.44(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性格乖僻的人交朋友,同没有主见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析这是长期以来被严重错解的一段话,需要修正。

益者三友的解说没有问题,清晰简单,历来都是这样解说,用词大同小异而已。

损者三友的解说则陷入了“损友必然是坏人”的思维定式。如果说损者三友都是坏人,那还用孔老师来说吗?正因为损者三友不是坏人,才需要孔老师提醒。

便辟是乖僻的意思,性格古怪,难以相处,但是并不等于是坏人,孔子曾经说过“张也辟”,说子张性格乖僻。在这里,孔子指的就是子张。跟乖僻的人交往,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然而,传统的解释把便辟解释成奉迎拍马之徒,把“辟”通“嬖”。

善柔通常被解释为口是心非笑里藏刀的坏人,大错,纯属牵强附会。善柔,就是善良但是柔弱之人,换言之就是没有主张的老好人,受人欺负都不敢还口的人,类似唐僧、武大郎这样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友,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会让自己也变得软弱可欺。在孔子的心目中,大致高柴接近这样的性格。

便佞被解释为花言巧语的大忽悠,这个基本上就是本意了。与大忽悠交友,没有安全感并且可能被忽悠进去。孔子喜欢的君子是讷于言的,因此大忽悠肯定是损友。孔子弟子中,什么人是大忽悠呢?刚入学时候的子贡,不过后来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贡已经改了很多,在同学们之中说话已经很有分寸了。

在人际关系这方面,孔子的看法和想法都是非常现实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决不会说“不要跟坏人交朋友”这类空话,而更多的是从性格的角度来说。

现实解说不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不等于就是藐视或者蔑视什么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应该的,只是没有必要走得太近。孔老师的说法,其实是很正确的。

19.45(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析这段话之所以放在这里,是要说明孔子判断交友不是以品德为唯一标准的,除了性格,还有能力。要交,就交对自己有用的,能提高自己的人。而不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让自己退步的人。

19.46(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自夸,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字面简单,意思也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解说。

益者三乐是毫无疑问的,唱歌听音乐既快乐又提升素养,多说别人好话,别人会喜欢你,也算是品德高尚,多交有能耐有人品的朋友,今后的路子会宽很多。损者三乐也不错,不过到今天有些变化,譬如佚游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驴友就乐在其中。宴乐也是享受生活和结交朋友的方式,只要不过分,也没有什么问题。

现实解说益者三乐值得牢记,应该努力去做到。

19.47(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了解他的动机,观察他的手段,洞察他的目的,他还怎样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呢?他还怎样隐藏自己的真面目呢?”

解析廋:音搜,隐藏、藏匿。孔子在讲怎样看人,孔子一生,最讲究的就是君子小人,喜欢研究人,也很有心得。其实,这段话不仅仅用来研究人,如果用来破案,也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我们说,如果孔子当侦探,一定是个好侦探。问题是,要做到这三样其实并不容易。而且,如果太强调目的,很容易否定一切。

现实解说外交辞令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以此表达对对方诚意的怀疑。

19.48(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解析輗:音尼,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軏:音月,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孔子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对信看得很重。不过,这段话一定是有所指的,指谁?多半是指掌管鲁国政权的季孙家族。

现实解说这段话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诚信危机已经非常严重。

19.49(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解析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瞎做。这段话指谁呢?在《春秋》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例子,譬如臧文仲祭海鸟,这就受到了孔子的批判;而郑国首都外有两只龙相斗,有人建议祭祀他们,子产坚决不同意。

楚昭王有疾,大夫请祭河。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曰:‘允出茲在茲。’由己率常,可矣。”(《左传》)

这段记载,是说楚昭王生病,有人建议祭祀黄河,楚昭王说不要乱来,我们楚国跟黄河有什么关系?孔子因此赞扬楚昭王。

那么,后面一句说谁?孔子修完《春秋》之后,齐国发生政变,权臣田常杀害了齐国国君,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因此建议鲁国出兵讨伐田常,结果被鲁哀公和三桓拒绝,孔子因此认为鲁国君臣是见义不为。

见义勇为,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整个这段话,表达的都是对鲁国统治者的不满,孔子的愤青本色暴露无遗。

现实解说现在的问题是连自己的神都不祭了,成了数典忘祖。

19.50(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解析这是在说谁?当然是在说“居上”的人,具体是谁,似乎应该说季康子。

其实,季康子能够容忍孔子说这样的话,已经比较宽了。

现实解说什么是宽?就是容忍不同意见。

19.51(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对照他自我反省。”

解析见贤思齐,这个成语出于这里。整句话意思简单,不再赘述。

现实解说照着做就很好。

19.52(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解析还是在厚古薄今,这句话似乎应该是对子贡说的。话比较正式,因此应该是两人关系和好之后说的话。对子贡,孔子还说过类似的话。

现实解说吹牛要小心啊,过去说吹牛要上税,如今吹牛可能还要交拥堵费。

19.53(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解析德,到底是德本身,还是有德的人?不好说。总之,孔老师的意思,好人或者好品德并不是孤立的。

现实解说无论世道再怎么样,总还是有好人的。

19.54(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解析有的时候,孔子极度失望之时也会说些打击一大片的话。此前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前面刚说过德不孤,这里就又说没见过好人,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大致,这是某件事情让孔子很感慨吧。

现实解说只要自己能够做到时常反省就好了,至于别人,管不了那么多啊。如果整天盯着别人是不是反省反思,那不是很累很耽误时间?

19.55(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解析这段话有点古怪,大致孔子认为有人在走旁门左道,因此说你应该走正道,否则出去就掉粪坑里。

现实解说不从门出去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翻窗户,这种人多半是小偷小摸;另一种是走地道,这种人多半是窃国大盗。

19.56(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解析这段话又是孔老师的激情发言了,可惜自相矛盾。孔老师自己说,邦有道,正直;邦无道,逃命。如果邦无道的时候还正直并且还能活下来,那才是幸而免。拙作《说春秋》第六部第二十八章题为“正直是正直者的耗子药”,列举了春秋著名的正直者是怎样死的。

所以,这段话说反了,应该是“人之生也罔,直之生也,幸而免”。不说别人,说说岳飞和秦桧。唉,孔老师这段话害了不少好人哪。

现实解说说话要小心,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不说假话就是正直;必须说假话的时候,不创造性地说假话就是正直;必须创造性说假话的时候,二话不说,逃命思密达。

19.57(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解析对理解力不够的学生,讲得太高深,就等于对牛弹琴。所以,有教无类,教之分类。意思就是,招生的时候没有门槛,但是教学的时候要按水平分班。

简单说,因材施教。

现实解说这大概就是分快慢班的理论基础了。

19.58(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解析觚:音孤,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礼崩乐坏,连觚都不像觚。

看起来,孔子的怨言还不少。

现实解说时代是前行的,你不接受也要接受。而且,你认为不对的,并不等于不对。要么接受,要么落伍。

19.59(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失落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解析什么是中庸?到现在其实也未必说得清楚,按朱熹的说法,中就是无过无不及,庸就是平常。中庸就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不要太激进,但是也不要太落伍,随大流就好。后来所说的枪打出头鸟,理论基础大概就是中庸了。

其实,孔子本人是中庸的吗?未必。当一个人看淡某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中庸;否则,他就没办法中庸。

现实解说总体来说,中庸实在算不上上等的美德。

19.60(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解析这话是在对照管仲和子产晏婴,管仲奢侈,因此就会越礼;子产和晏婴节俭,因此就显得寒酸。孔子更在乎礼,所以宁可寒酸也不能越礼。

现实解说孔老师说得对,钱少还可以挣,有钱了就不会寒酸;可是,越礼成为习惯,就会给自己或者后人带来麻烦。

19.61(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解析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孔老师前面说过“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估计是有人抓住了这句话,说我都学了五年了,公务员也没考上,你怎么说?孔老师就说了上面这段话,说你就属于只开花不结果的那几个。

现实解说哈佛大学也有不成材的,孔老师说:我这里是农民工学校,又不是中国政法大学。

19.62(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解析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坚决不认错,永远正确;第二种人是认错态度很好,就是坚决不改。前一种人,孔老师鄙视他们,根本不搭理他们;后一种人,孔子教导他们,可是发现他们只是叶公好龙,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孔老师就很失望很无奈。

现实解说有一句俗话叫作:认真听取,坚决不改。态度都是严肃的,改正都是逐步的。

19.63(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解析孔老师在抒情。

现实解说我们也经常这样抒情。

19.64(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解析还是在抒情。孔老师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句话,类似疾风知劲草,类似日久知人心。

现实解说岁寒,然后知没有暖气就要买空调。

19.65(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解析这是在讲解学习的四个层次:学道,学到道,坚守道,运用道。

权,就是权变,灵活运用的意思。说来说去,最终的落脚点是灵活运用。不会灵活运用,学了也没用。

记得岳飞说过这样的话: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孔子的学生中,子贡和子夏可以说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现实解说把孔老师的话反过来读,也许更有启发。先学随机应变,之后学什么都有用。有的人没上过学,却能成为大富豪,或者成为大官僚,为什么?他们懂得随机应变。

19.66(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缩手缩脚。”

解析这是在讲交友之道,最好找中庸之人,实在找不到,那么就只能找狂者和狷者了。狂,就是进取敢为;狷,就是洁身自好,畏首畏脚。中庸之外,自然是这两种人。

孔老师的意思,与狂者交友,要小心谨慎;与狷者交友,要大胆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与他们取长补短。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交朋友要交朋友的长处,而尽量帮助他弥补短处。

19.67(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解析想起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了,怀居,大概专指老婆孩子热炕头。富贵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当然要出去打拼。

不过,各人有各人的生活追求,很多人就追求怀居的感觉。所以,怀居也未必就是坏事。

现实解说怀居的怀居、怀才的怀才,怀孕的怀孕,只要自己喜欢,怀什么都好。就怕怀居的买不起房,怀才的升不了职,怀孕的上错了床。

19.68(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解析孔老师的感慨,为学生们操劳,给学生们忠告,是因为爱他们。

现实解说感觉,这个才应该是教师们的座右铭。

19.69(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解析这话是在对照颜回和子贡,当然是在表扬颜回。不过,孔子没有做过富二代和官二代,所以对于富而无骄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其实,富而无骄一点也不比贫而无怨简单。

现实解说当今在网上炫富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以及干女儿们给了孔老师一个响亮的耳光:我富,故我炫。

19.70(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解析话越大,就越是难以实现。说起什么来都很轻松随便的人,往往是什么也做不到的人。相反,真正有能力的人,决不会轻易答应什么。咬人的狗不叫,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遇上什么都敢答应的人,赶紧离他远点。

19.71(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解析这句话的反义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事实上,孔子尽管一直在批评鲁国的统治者,却一直坚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原则。只有到了老年痴呆的时候,才犯一次错误,竟然去找国君建议攻打齐国的田家。

统治者对于老百姓,平时当成草民看待,外敌入侵的时候,却要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惜老百姓也不是傻瓜,天下没有自己的份,没有权利,怎么有义务呢?

现实解说如今看来,“不在其位谋其政”是讨厌的,“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可耻的。

19.72(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同上,略。

19.73(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解析这句话好像就是为了今天而说的,与西方司法上的“无罪推定”出于一辙。

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了。现在遇上骗子的概率实在太高了,躺在家里也能被骗。怎么办?

如果怀疑一切,看见谁都像骗子,对任何人都敬而远之,那就等于把自己关在牢笼里了。可是,不怀疑别人,又容易受骗。孔老师说了:不要预先怀疑别人,但是能够察觉到骗子,那就太牛了。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持警惕,来人不是坏人,但是也未必就是好人,要警惕。

其次,骗子之所以得逞,在于利用一般人贪婪的心态。要保持不义不取,不占便宜,也决不不劳而获。总之,拒绝诱惑,战胜贪欲。

第三,掌握最新的骗术动态,从技术上观察对方,识破他的骗局。

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说自己“贤”了。不过,如今骗术翻新,不仅利用你的贪婪,还利用你的同情心,要防范骗子确实难上加难。

现实解说提高警惕,杜绝贪婪,收起爱心,少带现金。不炫富,不露富,不大声喧哗,不走八字步(有钱人往往走八字步)。

19.74(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解析千里马的品德是什么?如果出个高考作文题,能把千里马的品德总结一万条出来。但是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其实孔子也未必知道,只是在讲课讲到德比才重要的时候,顺便拿千里马作比喻。同样的比喻随处可见也随处可用,譬如把原文的“骥”字换成水牛,换成马桶等等,都可以这么说。

现实解说屁股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屁股何德?则必曰:1、光滑,不易起皱;2、细腻,不长粉刺水痘;3、节俭,不用花钱保养;4、美观,造型简洁时尚;5、庄重,大气且有福相;6、真诚,不会皮笑肉不笑,两面三刀;7、谦虚,深藏不露;8、和谐,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9、沟通内外,严守门户;10、有涵养,生气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放个屁。

19.75(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仇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回报怨仇,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解析什么是直?就是直来直去,你怎么来,我怎么去;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孔子历来不认同以德报怨,孔子的反问非常有力: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现实解说过去在电视里常听到说“以德报怨”,自以为好像挺高尚,其实是缺心眼。

19.76(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解析孔老师的意思,一个人要有长远的目标,才会没有眼前的烦恼。譬如光脚跑步,如果只看脚下,就会担心石头硌痛自己。可是,如果远远看见一个比基尼小姐向你挥手,你一路跑去,还会在乎脚下的石头。

现实解说人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的小小困难们就会被忽略。

19.77(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解析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改正。

现实解说犯错不要紧,只要能改正。不犯错的人是没有的,越是大胆尝试的人就越会犯错。所以,不要怕犯错,不要不给自己犯错误的机会。

19.78(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解析也可以解释成本性相近,习惯不同。人的本性无非就是食与色,食色性也。贪婪和好逸恶劳也是人的本性。环境不同,本性的流露方式有所区别而已。

现实解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入乡随俗很重要。越是大城市,往往越是小市民,为什么?居大不易。

19.79(17.14)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解析道听途说,就是现在所说的小道消息。过去,道听途说有很多假新闻。不过现在,信息发达了,道听途说的东西有时都能得到印证。

道听途说,这个成语来自这里。不过,现在这个成语与原始的含义已经有所变化,现在的意思就是“非正式渠道得到的消息”。

现实解说现在道听途说其实已经是一种娱乐方式,譬如八卦新闻多半是道听途说来的。道听途说的消息如果没有被否认,那很可能就是真的;道听途说的消息如果被正式否认,那基本上就是真的了。

19.80(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解析这是做人的技巧了,本质上也是面子问题。给别人面子,其实才是给自己面子。

现实解说人至贱则无敌。自己不要面子,把面子都给别人,这样的人谁能够挡得住呢?

19.81(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解析自己都不想知道答案的,你又何必去教他呢?遇上问题自己都不急,你怎么替他急?奴才自己当得有滋有味,你又怎么能帮他?

对于人也好,对于民族国家也好,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不努力,就什么都不要抱怨。

现实解说孔老师说得对,如果自己都没有问题提出来,我怎么教他呢?为什么要主动去帮助别人呢?譬如说给老人让座,在西方没有这样的习惯,中国人不知道,在西方给老人让座,结果老人不坐,还很不高兴,为什么?我还没有老到站不住的岁数呢。

19.82(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解析要对得起纳税人的钱,这是西方国家公务员说的;要对得起国家,这是中国公务员说的。不管怎么表达,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现实解说如果都对得起自己的工资,早就和谐社会了。

19.83(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执政者以老百姓的思维治理国家,就是破坏以德治国。”(旧译。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解析这段话,历来的解说也是五花八门,不知所云。

德是什么?自律。谁的自律?统治者。所以德要从治理国家的层面去考虑。

乡,士农工商的聚居地,士农工商的想法就是乡愿。所以乡愿是什么?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吃饱喝足什么也不想,就是自己家里怎么过得好一点。

所以,乡愿就是自己家里有吃就什么也不管了,眼光都在家里。以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当然不行。

以德治国,就是以身作则。如果统治者的思维与老百姓一样,那就必然是与民争利,就是破坏以德治国。所以说,乡愿,德之贼也。

现实解说政府官员打小算盘,利用政策便利与民争利,这些,就都是乡愿。

19.84(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侍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解析鄙,周代行政区划,五百家为一鄙,五鄙为一县。在这里,鄙就是郊野的意思,鄙夫就是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不知道为什么,孔老师又开始说其鄙夫来了。估计,有一个鄙夫对孔老师不敬了。

孔老师老年之后,性情大变,不像从前那么豁达,容易发火,而且一骂就是一大片。譬如说这个鄙夫确实是患得患失,但是也犯不着把所有鄙夫都牵进去啊。这一点不好,不是老夫子的本色。

患得患失,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不会患得患失的,那就是病。没病的时候不会想病,病了的时候不会怕失去病。所以说,没什么别没钱,有什么别有病。

19.85(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解析孔夫子厚古薄今,就连古人的缺点也比今人要可爱。不过,三点之中,前面两点好理解,最后一点有点困惑,怎么现代的愚蠢者是欺诈呢?骗子应该不是愚蠢才对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好人不一定比从前好,坏人则一定比从前坏。

现实解说古代的狂妄者放荡不羁,现在的狂妄者劫持飞机;古代骄傲的人凶恶蛮横,现代骄傲的人拆你家房还打你;古代的愚笨者欺诈,现代的愚笨者卖给你地沟油。

19.86(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9.87(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译文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杂色)取代红色(正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俐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解析紫色为杂色,红色为正色,郑国的音乐以淫荡著称。先说这两样,实际上落在最后一样,就是“恶利口之覆家邦者”,指的是谁呢?肯定是某人,只是我们不知道是谁。

短短几句话,把郑国人民都给得罪了,把浆染房都给得罪了。

人老了,是非多。孔子说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可是到了晚年,总是说别人坏话,而且总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现实解说人老了,看什么都容易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