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熊逸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传统文化。
熊逸
本书第一站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出发,沿途经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德尼·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按照乌托邦的经典旅行线路,带你领略不曾存在过的风景。第二站经停小站颇为频繁,从《于丹论语心得》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途经过《不抱怨的世界》《论语言的起源》《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奢侈与资本主义》《茶之书》以及《论语》,进行一场“励志书的诡计和学术书的情感”之旅。第三站穿越到遥远的中世纪,从《有闲阶级论》到《科文特加登广场女士的哈里名录》,一览“哲学问题和贵族精神”的风貌。最后经过由《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春秋大义》《大学的兴起》组成的“语言之岛”我们将重返起点。
熊逸
从最原始的文献《易经》来看,我们能了解到什么呢?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很吃惊:在《易经》里,既没有提到八卦,也没有提到算卦的方法。有人可能会问了:“这怎么可能呢!从古代到现代,这么多人都拿《周易》算卦,人家是怎么学会的啊?”这是一本由问题开始的书,顺着作者的思维脉络,我们逐渐接触到这样一些疑问:古人对《易经》真的相信吗?周朝人能看懂卦辞吗?《周易》最原本的样子是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周易》和最初的有多大差别?历朝历代关于《周易》的著述是如何论证的?论证是否严谨?《周易》到底有没有确切的一种解读?
熊逸
从史料中挖疑点,以诙谐的笔调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史学和政治,引导读者独立思考。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你也许不知道这些问题——“礼仪之邦”其实是别的意思。朱元璋是怎么篡改教科书的。人民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妖。孟子要搞和平演变。自由主义在齐国。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熊逸如是说:你觉得这很荒谬吗?“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传统孝道和孝顺父母关系不大。我们背上从来就没背过什么“封建传统的大包袱”。等等等等……你觉得这很荒谬吗?但这却是真的。把历史的脉络梳理清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都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不妨顺藤摸瓜找找源头,读历史很有些做侦探的乐趣。而我能做的,也只是帮你油印一套《小侦探入门》罢了。
熊逸
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你也许不知道这些问题——谥号:一个字背后的一堆问题。简体字又惹麻烦了。尽孝实在不容易。梁山第一百零九条好汉。最早的教育课程是什么?古代农民诗:写农民的诗还是农民写的诗?塑造假孔子。打人不打脸,那,打动物呢?要读史,先读经。想要了解历史,只读史书当然是不够的。你看到古人这么做、那么做,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那么做呢?那么,把他们曾经熟读的书也拿来看看好了——好比你若是没读过马列,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当代史呢?由史读经,由经读史,经书和史书是分不开的。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瓶胶水罢了。
熊逸
以假不正经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性学说。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引导读者独立思考。你也许想知道这些问题——管仲最像人•最佳损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为什么不是八百年?孟子编排河南人。《尚书》错了还是《孟子》错了?孟子对求职者的重要忠告。别把孝道当伦理。挑唆一场侵略战争。熊逸本人这样说:以史为镜?以史为哈哈镜?“以史为镜”这话谁都知道。可问题是,这面镜子真就那么可靠吗?灰尘擦干净了没有?镜面是不是平的?如果我们对着一面哈哈镜穿西装、打领带,大摇大摆地出门而去…又如果:这镜子一会儿是凸面镜,一会儿又是凹面镜,一会儿这里被贴了张招贴画,一会儿那里被记号笔涂了几句友情提示……又如果:这镜子不再成其为镜子,而变为巫婆手里的水晶球——你能从这里面照见什么,那就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我能做的,也只是借你一块抹布罢了。
熊逸
让人捧腹的《坛经》趣谈,深刻通透的佛学解析请八戒来说禅有些格外的好处,首先是通俗有趣,其次是可以站在高老庄的立场来观察佛学,比唐僧讲经要人性化得多,说的也都是能让普通人一听就懂的话,而最重要的是:敢于追问到底——对一些别人都不好意思继续追问的问题,只有八戒才会鼓足脸皮穷追猛打,非要把砂锅打破不可。本书是一本说禅的通俗读本。作者从《坛经》入手,在梳理禅宗思想渊源的时候会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演变,连带对一些许多人都只知其然的东西,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等。
熊逸
◎中国当代思想隐士熊逸,沉浸十年力作。◎全书超过50万字,横贯王阳明的一生。◎这是一部个人专著,而与众手编纂有别;如果想要了解王阳明,阅读本书就够了。◎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集。◎全新精装修订——高贵典雅;封面烫白印黑——匠心品质;80G水晶纯质——纯静雅致;双封精心设计——随心更换。具有典藏意义。◎《王阳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权威、有趣、真挚,易懂,只为让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为误解的王阳明,了解“心”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驱动整个世界总的发动机。不是看破红尘、心如死灰。而是一场在针尖上飞旋的舞蹈,无时无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样让你了解心学的真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及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熊逸
《隗家村》讲述的是一个让你紧张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你开心的故事。在故事的背景与人物设定上,它紧承着《月谜踪》而来,但它又是独立成章的一个故事,甚至是和《月谜踪》完全不同的故事类型。就像兵法家最怕的是被对手摸清自己行军作战的规律,小说作者最怕的是被读者摸清自己编织故事的套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应该也成为小说作者的一句箴言。故事一开始便会带你进入一个特殊的场景,这个场景也许是平常的,也许是离奇的。至少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言,在他们觉得平常的时候,似乎又有几分离奇;在他们觉得离奇的时候,又不敢确定事情一定就并非平常。离奇的事情只能给人们造成有限的恐惧,而翻来覆去难以确定的东西才能把恐惧扩充到无限。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村子,叶子和韩诤只是要从那里匆忙地经过,却正常或不正常地留了下来。新的线索不断否定着旧的线索,今天的印象不断颠覆着昨天的印象,似乎只有找到规律才能找到症结,但对规律的总结又必然需要时间去捱,而时间不但是他们最短缺的东西,也是一件让他们不断增加迷惑的东西。这个故事要比《月谜踪》紧凑得多,阅读的感觉也许会近似于主人公们亲身经历时的感觉,但主人公们永远都在制造笑点,他们也许正是把它当作武器来对抗生活这个巨大而荒诞的悲剧。
熊逸
这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也让人开心。故事始于一系列离奇的杀人案件,凶手杀人的手法诡异而华丽,像在炫耀,又像是挑战。侦破与反侦破的对决引诱着人们的思维惯性,而所谓的成名侦探也并不像外表上那么光鲜。不断有帮倒忙的热心人出现,使线索越来越乱。案件在嘻嘻哈哈的过程中被误打误撞地抽丝剥茧,接二连三的喜剧性场面不断把悲剧变成闻剧。
熊逸
作者力求从春秋的二百多年中的第一年隐公元年入手,配合《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以及后世学者对《春秋》的形形色色的解读中,阐释圣人的微言大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圣人的本意?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春秋大义”?历代的解读都是与解读者的立场、历史背景、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这部以隐公元年为评述对象而阐发的“春秋大义”,是一部见微知著的中国思想史。
熊逸
《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微言大义暗藏褒贬,是非常费解的,尤其是经过历代经学家的解读变得越来越芜杂。那么《春秋》以及相关经典是如何在两千年专制社会中发挥实际作用,甚至呼风唤雨的?一贯被当作中国精神的春秋大义,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熊逸从唐朝一桩谋杀案讲起,通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案例,运用翔实考据和缜密逻辑,一层层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时代的中国经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经三传”、《论语》《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权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权力的工具的。熊逸对数千年的史实和典籍信手拈来,并让帝王、圣贤、权贵、武将、文士等不同时代的人隔空对话,他也在其中嬉笑怒骂,行文充满真知灼见,文风轻松幽默。当读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时,一根绵延两千多年的线索逐渐纤毫毕现。《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的构架,以上千年的纵深探究历史,不但从中国文化中寻根溯源,还兼涉了西方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与过去强调“中华文化”的优点与特色不同,作者的着力点在发掘人类文化本源的共同之处,演变的结果和过程或许不同,但蒙昧初期的人类,却拥有几乎共同的规范。视野宽了,结论自然出现,如同在太空中看地球,不必用数学推导地球是圆的,就算原始人都看得出来,没有别的原因,站的高度不同。